2022年至2024年配资门户的申请入口,中国船厂在油轮市场的订单占比分别达到32.4%、62.6%、71.2%,呈上升趋势;集装箱船市场订单占比也呈现类似的增长趋势。自2012年以来,中国一直位居全球新船订单量榜首。
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首席航运分析师Niels Rasmussen表示,过去五年间,全球已交付船只总运力的50%来自中国船厂,目前手持订单中的运力占比已达到6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船厂已开始承接并建造多种此前由韩国船厂主导的‘高端’船型,如LNG运输船和超大型集装箱船。”
例如,2024年11月,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向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旗下ADNOC L&S交付17.5万立方米Mark III Flex薄膜式LNG运输船“Al Shelila”号。双方于2022年先后签订6艘17.5万立方米LNG运输船建造合同。订单为当时国内首次承接MARK III薄膜式大型LNG运输船,也是中国在大型LNG船领域的首个面向国际头部油气公司的订单,开创了中国船厂在大型LNG船建造领域与国际油气公司直接合作的先河。
随着系列首制船“AL SHELILA”号的交付,标志着江南造船实现大型LNG船交付业绩“0”突破,成为中国继沪东中华造船后第二家成功交付大型LNG船的船厂。
Niels Rasmussen指出,集装箱船和LNG运输船占未来五年交付订单总运力的约45%,但仅占过去五年交付运力的约25%。当前,新造船市场的焦点已明确转向超大型集装箱船——未来五年交付的集装箱船平均规模将比过去五年交付的船型大80%至85%。
中国船厂正寻求在不断增长的新能源及清洁技术船舶市场保持领先地位,并正在构建发动机及设备设计企业的本土产能。例如,Silverstream Technologies是全球可持续运输创新联盟(GSTIA)的创始成员,该联盟由中国交通运输部发起,旨在加速中国境内的绿色工业项目。
Silverstream Technologies中国区总经理Andrew Starforth表示,截至2025年1月,亚洲船厂建造或订购的配备节能技术的船舶(5000载重吨以上)总数已超过1万艘,较2024年1月增长约10%。目前,Silverstream已与全球20家船厂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包括中国、韩国和新加坡的16家船厂。
Starforth指出,克拉克森数据显示,目前亚洲船厂建造的在役船队中约三分之一已配备某种减排技术。Silverstream统计显示,亚洲船厂订单中已有42%的船舶配备节能技术或已订购节能技术。
过去四年,韩国船厂在全球造船市场中的订单占比持续下滑,该国政府已宣布一项为期十年的投资计划,旨在帮助企业开发造船业的智能和清洁能源技术。 该计划名为“韩国造船超差距愿景 2040”(K-Shipbuilding Hyper-Gap Vision 2040),旨在提升韩国在LNG、氨和氢动力发动机方面的技术能力。
同时,韩国正在推进LNG运输船积极应对能效挑战。韩国船级社(KR)已与三星重工业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发配备三个液货舱的17.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减少液货舱数量有望减轻船体重量,从而提升燃油效率、降低LNG自然蒸发率,最终降低运营成本。这一设计也意味着船上泵送系统数量随之减少,能够简化维护工作并降低长期运营成本。
韩国船级社还与韩华海洋达成协议,旨在合作研发配备前甲板室的LNG运输船。优化后的船体预计将降低风阻并提升燃油效率,同时为安装节能设备(如风力辅助推进系统)提供更多空间。
除聚焦本土造船业外,韩国正在积极开拓美国市场。韩华集团已于2024年年底收购费城造船厂并更名为韩华费城造船厂,并正在推进收购澳大利亚国防造船集团Austal。HD现代已与美国最大国防造船企业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HII)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并与美国Edison Chouest Offshore签署战略造船合作协议。
作为亚洲三大造船国之一,日本正通过“日美造船振兴基金”寻求深化与美国的合作,重点关注汽车运输船、LNG运输船和破冰型军舰等领域。
由于中国和韩国造船业的崛起,日本船厂的建造量和订单量已显著下降。船舶经纪BRS的数据显示,日本在散货船市场的手持订单占比约四分之一,中国船厂占据剩余份额并正在扩大市场份额。此外,日本造船业此前引以为傲的技术优势正在被中国和韩国追赶。
有鉴于此,日本正在推动造船业复兴,并计划到2030年将造船产能翻一番。《日经新闻》近期报道称,日本政府正考虑建立由私营企业运营的国家船厂。
同时,日本船企正在通过整合以提升竞争力:常石造船收购三井E&S,日本最大造船集团今治造船收购日本第二大造船集团日本造船联合(JMU)以进一步整合业务。川崎重工、今治造船与日本造船联合正联合规划建造液化氢运输船,旨在整合设施与人力资源,继川崎重工设计并建造首艘商业运输船后推进合作。
部分亚洲船厂正通过收购越南和菲律宾的船厂以提升产能并降低成本。2024年,在常石重工宿务分公司(Tsuneishi Heavy Industries Cebu)的带动下,菲律宾船厂的订单量超过越南,但越南造船业过去十年间规模增长十倍,且预计将持续增长。
不过,正如BRS在其《2025年年度回顾》中所言:“中国已构建起卓越的造船业体系,拥有设备齐全的船厂、庞大的海洋设备制造商基础以及配备熟悉造船业务专业人才的稳健银行体系。中国在造船业的成功不再仅仅依赖廉价劳动力。同时,中国船东群体已逐渐发展起来,可以向国内船厂下达大量订单,日本船厂也同样拥有这一优势,但韩国船厂缺乏。”
BIMCO数据显示配资门户的申请入口,中国船厂或将面临挑战,2025年上半年,中国船厂的市场份额已从72%降至52%,这主要源于对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港口费用对中国船舶影响的日益担忧。
量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