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能吃柚子不?”“今天的降压药该吃几粒?”……11月4日配资门户的申请入口,在永川陈食街道瓦窑村,二十几位居民围坐一堂,举着手机,在西南政法大学“AI普惠”社会实践团志愿者手把手的指导下,用当地方言向AI提问。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问题,在腾讯元宝的即时回应中找到答案。

志愿者手把手教老人们使用AI。秦榛摄
从课堂到市井
“双轨模式”缩短数字鸿沟
“先点这个绿点点,再把你想问的问题给它说,等两秒就有结果。”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高琦用重庆话耐心讲解。她所在的13人社会实践团队,正在瓦窑村开展“AI普惠公益行动”。
团队发现,虽然智能手机已普及,但多数乡镇居民对AI的认知仍停留在“复杂高科技”层面。为此,他们设计出“课堂宣讲+场景体验”的双轨模式,让前沿科技下沉到菜市场等生活场景。
在AI公益课堂里,志愿者们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生活语言:“图像识别”变成“手机帮你看菜新不新鲜”,“智能检索”变成“方言查健康”。同时,在陈食文化广场的现场宣讲中,团队通过“下载AI领鸡蛋+实操互动领洗洁精”的层级奖励,吸引更多数字技能薄弱群体参与。

AI公益课堂。秦榛摄
从“怕用”到“愿教”
青年与乡镇居民共成长
“这些娃娃们教得特别好!”刚学会用AI识别菜品是否新鲜的李叔叔赞不绝口,“一点不嫌弃我们问得多,讲得又细又容易懂。”
最让团队成员有成就感的,是见证张阿姨从“怕用AI”到“愿教他人”的转变。她首次用AI查高血压饮食时,重庆方言精准识别的结果让她惊喜不已。后续不仅主动带着跳广场舞的姐妹参与公益课堂,还自制“AI查健康三步卡”分享给邻居。
公益赋能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们自我重塑的旅程。本次实践团队的带队老师、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必华观察到,学生从“在校学生”到“社区老师”和“公益推广者”的角色转变中,表现出了“主动调整、专业下沉、公益走心”的品质。
“起初部分学生沿用课堂授课模式,讲‘算法合规’‘传播逻辑’,居民难以理解。”刘必华说,“但他们迅速放下学生思维,把‘隐私保护’改成‘这个功能不会偷泄信息、乱扣钱’。”这种以居民为中心的调整,正是从学生到老师的核心蜕变。

线下推广。秦榛摄
从法条到方言
专业赋能让AI成为生活帮手
作为法学和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团队展现出独特的“专业赋能公益”优势。
法学专业的学生以《个人信息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依托,帮助居民解读AI工具的隐私条款,规避“虚假AI养生信息”“养老诈骗”等风险。
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则发挥内容创作与传播优势,设计“重庆话AI问答”趣味互动,让复杂技术“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上”。
“以往科普多以‘理论讲解’为主,内容脱离生活,听完容易忘。而这种模式让居民学完就能用AI识物,真正把科技工具变成生活帮手。”瓦窑村党总支书记朱萍评价。
在刘必华看来,这种跨界实践打破了专业壁垒与校园围墙,让学生明白“专业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服务社会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学生收获了比奖项更重要的东西:为民服务的同理心、知行合一的实践力和扎根基层的责任感。
临近中午,几位刚下课的居民边走边讨论着刚学会的AI功能,相约一起去菜场“实战演练”。张阿姨掏出手机,给儿子发了条微信:“今天学会了用AI查血压高吃什么,以后你不用总担心我了。”
科技的温度,正悄然融入这座山城社区的市井生活中,不再高高在上配资门户的申请入口,而是成为买菜、做饭、查健康的生活帮手。(晏红霞)
量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